我突然间想起了这首诗,不知道为什么。说起来这首诗还和我颇有点关系,10年前我曾经因为这首诗而给班主任(我的语文老师)写了一篇约5000字的作文。事情过去了10年,每次想起此事我都不知道自己当时做的是对还是错。
1996年是我高中毕业的一年,但我在那一年的高考中名落松山。于是我在1996年的10月份,加入了复读生的行列,这是我从1986年上小学以来开始的第一次复读。我的家乡位于山西吕梁山的一个小县城,教学质量相对落后,每年高考后有多半的学生都会选择复读,考上大学成为以后出人投地的唯一希望。10月份是收获的季节,但我在进入复读班后却经历了一件至少说是相当难忘的事情。由于参加复读的学生比较多,每班有60多人,如何安排座位成为一个很难办的事情。大家普遍认为坐在前排对学习有利,无奈之下班主任按照高考分数的高低作为调配座位的标准,这也成为我后来5000多字作文的导火线。而恰巧此时班主任(也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让根据“栽秧欲雨割欲晴,来得顺风去者怨。要使人人祷辄遂,造物须得天天变。”这首诗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于是我就把我们按分数高低安排座位的这件事作为这篇作文的主要谈论对象。在作文中,我用一个旁观者的口吻,以倒叙的方式为大家讲述了一个身边的故事。故事的情节我至今记得,我以劝导我的一个朋友的方式间接地引入了“栽秧欲雨割欲晴,来得顺风去者怨。要使人人祷辄遂,造物须得天天变。”这个主题。我把我在复读中的所见所闻说成是一个朋友的遭遇。在作文的开头,我说收到一个在远方朋友的来信,心情也随之不高兴。朋友向我讲述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我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把我的所见所闻以朋友的口吻全部说出,同时也把大家对这种做法的不满情绪尽情发泄,并把这种做法和希特勒残害犹太人相提并论。我在故事的收尾部分用“栽秧欲雨割欲晴,来得顺风去者怨。要使人人祷辄遂,造物须得天天变。”这首诗安慰我的朋友。让他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后来我的老师在作文的批评中写道:历史不会重演,善良的犹太人。
我不清楚老师看到作文后会怎么想,只是觉得我并无恶意